[國際] 藍鰭吞拿游到加州 輻射傳千里

藍鰭吞拿游到加州 輻射傳千里 2012-05-30
受福島核災污染 由日橫越太平洋  輻射藍鰭吞拿闖美


[轉載/Youtube]「魚中勞斯萊斯」藍鰭吞拿魚(bluefin tuna)是炮製刺身和壽司的頂級食材,美國科學家發現,15條藍鰭吞拿魚,由日本飄洋過海近萬公里,橫越太平洋游至美國加州水域,全部依然驗出輻射物銫(cesium),水平比往年抽驗的結果高10倍,相信都是受到日本福島核災的輻射污染。輻射藍鰭吞拿魚遠道闖美,首次顯示大魚遷徙時能遠距離散播輻射物。
加州漁民去年8月,即福島核災發生後五個月,在西岸聖迭戈市對開海域捕獲15條藍鰭吞拿魚,牠們平均重6公斤(15磅),屬年輕吞拿,相信是在核災一個月後,游離日本海域。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研究員費希爾(Nicholas Fisher)領導的小組,從這15條魚抽取樣本化驗,結果發現牠們的輻射意外地發現全部的銫134和銫137水平,都比過往同類化驗結果高。

銫較往年高10倍
科學家還化驗了同期在太平洋東岸捕獲的黃鰭吞拿魚和在福島核災前捕獲的藍鰭吞拿魚樣本,結果都沒驗出銫134,而銫137水平也只是1960年代核試後遺下的背景水平。

由於銫134只經核電廠或核武產生,太平洋在福島核災前數年都沒驗出銫134,所以那15條藍鰭吞拿魚身上的銫134和比背景水平高四倍的銫137,研究員肯定來自福島核災。

雖然那15條輻射藍鰭吞拿魚的整體銫含量,比往年從同類抽驗的高10倍,但科學家指仍屬低水平,只及日本和美國訂為危險水平的1/10,仍可安全食用。

這次化驗,最令科學家意外的,是福島核災後只曾在日本海域中的小魚和浮游生物驗出輻射含量上升,這趟則首次證實大魚長途遷徙,仍能將輻射物由日本帶到9,650公里外的美國加州,速度較風力和水流還要快。

輻射物入侵食物鏈
而且,化驗也反映福島第一核電廠洩漏的輻射物,已入侵藍鰭吞拿魚的食物鏈。福島第一核電廠的輻射物,大部份在4月數日之間釋出海中,銫不像其他輻射物那樣很快沉落海底,反而會散佈在海面和海底之間一段時間,藍鰭吞拿魚游弋時就會經鰓吸入,又會喝下受輻射污染海水或吃下受輻射污染的海洋生物,例如磷蝦或魷魚,以致本身也受銫污染。
科學家相信,那15條藍鰭吞拿魚的銫134含量,在游離日本時可能更高,只因牠橫越太平洋期間,經每日排泄和身體長大時所需的新陳代謝,令體內銫134水平下降。即使如此,牠們依然未能將體內所有銫134排走。費希爾說:「那是一個大海洋。牠們橫越了太平洋,體內仍留有放射性核素,實在令人驚訝。」
研究員今夏將會就吞拿魚受輻射的影響,再進行一次更大規模的研究,採集更多樣本化驗。此外,還會追蹤其他會進行遷徙的生物,包括海龜、鯊魚和海鳥,以研究他們是否亦同樣將輻射物帶到遠處。
美聯社/路透社/美國《華爾街日報》

話你知 「海中炮彈」瀕臨絕種
藍鰭吞拿魚是吞拿魚中的巨無霸,最長3米(10呎)、重逾450公斤(1,000磅),加上可在海中高速潛航,故有「海中炮彈」之稱。
由於肉質肥美,是最頂級的刺身和壽司食材,但人類為滿足口腹之慾,正將牠們推向絕種邊緣。藍鰭吞拿魚分三個品種,大西洋藍鰭吞拿列為「瀕危」,南方藍鰭吞拿「極度瀕危」,太平洋藍鰭吞拿則過度捕撈。
日本人對藍鰭吞拿魚最瘋狂,全球80%太平洋藍鰭吞拿和大西洋藍鰭吞拿都落入日人肚子裏。在日本,一件藍鰭吞拿魚壽司可賣24美元(187港元);東京築地魚市場今年初拍賣一條藍鰭吞拿,就以高達570萬港元成交。
美聯社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Popular Posts (Last 7 days)